冷汗治疗案例分析

时间: 2014-12-15 18:59:21 来源: 求医网

  《漫谈“冷得出汗”》一文,读后颇有感触。忆笔者也曾遇一例“冷得出汗”的冷汗患者,本案冬季寒水当令,人之阳气虚于表而盛于里。此人先天不足,后天失养,阴阳俱虚。汗为心之液,心肾俱虚,阳不敛阴,肾失封藏,故汗出如油。

  冷汗治疗案例具体分析如下:

  刘某,男,37岁,山西省平遥县侯冀村人。2009年12月2日初诊。十几年来,每至冬季天气寒冷时则汗出不止,天越冷汗出越甚,汗出以躯干部、胸、腋、颈下为主,头部及四肢无汗,劳动时、天暖时无汗,夏季活动则汗出。夏季汗呈水状,冬季汗出如油。天冷甚伴心慌、心悸。精神疲惫,畏寒肢冷,体温35℃,面huang(白+光)白,两颧红赤如妆,常耳孔流脓,纳可,睡眠易惊,醒后再难入睡,大便溏,小便频,夜间尤甚,舌质淡红苔薄白,舌中有浅裂纹,脉弦细略紧。

  此系心脾肾阴阳气血俱虚,有阴竭阳脱之虞,治以峻补阴阳,收敛镇潜。方药:参附汤、生脉饮、桂枝甘草汤、理中汤合方加减:红参15克,制附子10克,桂枝10克,炙甘草15克,焦白术15克,山萸15克,干姜6克,麦冬15克,五味子6克,煅龙骨20克,煅牡蛎20克,日服1剂,连服3剂。

  活动时阳气暂达于表,故汗可止。头为诸阳之会,相对阳气较盛。四肢为脾所主,脾虚血无以濡之,气无以煦之,故而头部、四肢无汗。虚阳上越,故面赤耳脓。舌淡脉细皆因于此。故用参附汤、桂枝甘草汤温壮心肾;理中汤温补脾阳;生脉饮益气养阴;龙骨、牡蛎镇龙雷之火;桑螵蛸、金樱子、山药、黄芪收敛固摄;当归、白芍、公英、连翘补血清虚热。全方力专效宏,十余年顽疾得以速愈。

来源资料:《国内中医药报》第3730期


查看更多关于“冷汗治疗案例分析”的相关常识>>

温馨提示

就诊科室:
皮肤性病科
患者部位:
全身
相关检查:
皮肤检查、血常规检查、尿常规检查、体检检查
常用药品:
硝苯地平缓释片(Ⅰ)、复方丹参片、四逆颗粒、虚汗停颗粒
相关疾病:
厥脱、胸痹、气腹痛、小肠气痛、厥阴头痛

冷汗医生

关于我们|招贤纳士|联系我们|用户协议|帮助中心|网站地图|内容合作|友情链接|新浪微博|下载安卓客户端

免责声明: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。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、不可代替医师处方,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。 Copyright © 2015 QIUYI.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-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