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脏疾病凝血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
肝脏在造血系统及凝血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,凝血系统中绝大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,部分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(AT-Ⅲ)、纤溶酶原、蛋白C等也在肝 脏合成,同时肝脏能清除多种凝血及纤溶过程中的产物。严重的肝病患者,各个方面的止血功能和扰凝功能都降低,导致凝血障碍,让出血成为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 因。
肝脏疾病凝血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:
严重肝脏疾病时,肝细胞广泛和进展性坏 死,导致肝细胞合成蛋白质、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功能损害,肝细胞清除和灭活有害物质或活化凝血因子的功能减退,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异常。
①凝血因子 合成减少或异常合成,除FⅧ以外所有凝血因子都不同程度减少。凝血因子的减少与血浆清蛋白减少的严重程度相关。
②抗凝物质如AT、蛋白C合成减少,尤其以 AT减少更为明显。在晚期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,组织因子途径遏制物(TFPI)抗原水平明显减低,抗凝功能障碍。
③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增强,凝血因子 消耗增多。肝病时,内毒素损害全身血管内皮,激活内源凝血途径和纤溶系统,使纤溶酶生成增多,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。同时肝脏清除和灭活t-PA 和u-PA的功能减低,进一步加大了纤溶活性。
④血栓形成和出血。慢性肝病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以及DIC倾向(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)。其发生的机制 有:肝细胞坏死释放出大量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,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。内毒素和病毒等损伤血管内皮,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。血管内皮损伤,导致血小板聚集、释 放,形成微血栓。生理性抗凝因子如AT、蛋白C和蛋白S等合成减少。肝脏清除内毒素血以及活化凝血因子的能力减低。在DIC过程中消耗的凝血因子不能及时 合成补充。继发于DIC的纤溶过度增强。
关于我们|招贤纳士|联系我们|用户协议|帮助中心|网站地图|内容合作|友情链接|新浪微博|下载安卓客户端
免责声明: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。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、不可代替医师处方,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。 Copyright © 2015 QIUYI.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-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