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出血的一般治疗措施

时间: 2015-01-16 17:44:38 来源: 求医网

  遇到肠出血应根据病史、临床表现及出血的特征,认真地分析其发生出血的可能原因。同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,以尽快的达到止血的目的,从而为进一步寻找出血的病因创造条件。下消化道出血时应遵循以下治疗原则。

  1、一般治疗措施,有失血性休克者应卧床休息,去枕平卧,给予吸氧。严密观察神志、呼吸及脉搏、血压等生命体征,并应观察下消化道出血的量及色泽,记录尿量。

  2、补充血容量,下消化道出血量大、贫血明显或已发生休克者,应积极补充血容量。以血浆代制品或全血为佳,有利于纠正休克。

  3、应用止血药物

  (1)6%~8%的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(正肾上腺上腺上腺素)溶液反复灌肠或者冰盐水反复灌肠(冬季不宜多用),除可起到止血作用外,还可起到清洁肠道的作用,从而为肠镜检查作准备。

  (2)凝血酶或白药或白岌粉等中草药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肠,有时也可发挥止血作用。

  (3)静脉给予常规止血药物,如酚磺乙胺(止血敏)、维生素K11、氨甲苯酸(抗血纤溶芳酸)、6-氨基己酸或血凝酶(立止血)等。

  (4)有条件者可输注冷沉淀(含各种凝血因子)或血小板等凝血成分。

  (5)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(或超选择性)造影时,如发现出血部位,可选用垂体后叶素或特利加压素注入出血的血管内,有效止血率可达80%~90%以上。

  4、积极明确出血部位或病因

  (1)肠系膜上、下动脉选择性造影:该检查在出血过程中均能进行。对明确出血的部位有极大的帮助,有时还可明确病因。

  (2)结肠镜检查:在基本止血后即可进行结肠镜检查,对全结肠(包括回盲部及回肠末端)、直肠的病变有确诊价值。发现出血灶后,可在内镜下采用多种止血方法。

  (3)X线钡剂检查:出血停止后可进行钡剂小肠造影或钡剂灌肠造影,可协助发现多种导致出血的原发病。

  (4)对于疑难病例可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或新型小肠镜检查,以尽早明确诊断。

  5、外科手术治疗,少数经上述检查及治疗后仍不能止血或不能确立诊断者,可行外科手术探查。



查看更多关于“肠出血的一般治疗措施”的相关常识>>

温馨提示

就诊科室:
内科、中医科
患者部位:
腹部
相关检查:
血常规检查、细菌培养检查、胃肠造影检查、腹部CT检查
常用药品:
裸花紫珠片、肾上腺色腙片、痛血康胶囊、阿莫西林颗粒
相关疾病:
大肠埃希杆菌感染、结肠炎、阿米巴痢疾、溃疡性结肠炎

肠出血医生

关于我们|招贤纳士|联系我们|用户协议|帮助中心|网站地图|内容合作|友情链接|新浪微博|下载安卓客户端

免责声明: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。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、不可代替医师处方,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。 Copyright © 2015 QIUYI.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-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