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脉者,脉之沉伏不见者也。轻按不得,必极重按之,而始一应指。苟非病邪之深邃,则阴寒之凝固也。否则大痛气结,而脉为之阻也。故以外疡言之,病在肌肉,于脉必不当伏。如果有之,则附骨大疽,盘根错节,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。
大毒酿脓,病势极炽之时,亦偶一见之,则痛极不通,脉涩已甚,即沉伏不见。如在溃后,则其毒已泄,其气已通,更不当再有伏藏之脉。尚亦见之,则其毒固结,不以脓成而稍减其势,其凶何如。
伏则匿于筋下,轻取不得,重按涩难,委曲求之,或三部皆伏,一部独伏,附着于骨而始得。凡沉微细短,皆属伏类。不似短脉之尺寸短缩而中部显然,沉脉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。(语出张璐。又濒湖体状诗曰∶伏脉推筋着骨寻,指间裁动隐然深,伤寒欲汗阳将解,厥逆脐疼证属阴。)伏为阻隔闭塞之候。或火闭而伏,寒闭而伏,气闭而伏。其症或见痛极疝瘕,闭结气逆,食滞忿怒,厥逆水气。
仍须详其所因,分其为寒为火,是气是痰,是新是旧,而甄别之。盖有火者升火为先,有寒者疏寒为急,有气者调气为顺,有痰者开痰为妥。新则止属暴闭,可以疏通;久则恐其延绵,防其渐脱。岂可一见脉伏。而即妄用疏导乎。
时珍曰∶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,两手脉伏曰双伏,不可以阳症见阴为诊。乃火邪内郁,不得发越,阳极似阴,故脉伏,必有大汗乃解。正如久旱将雨,六合阴晦,雨后庶物皆苏之义。又有夹阴伤寒,先有伏阴在内,外复感寒,阴盛阳衰,四脉厥逆,六脉沉伏,须投姜附及灸关元,脉乃复出也。
来源地址:http://jb39.com/zhengzhuang-bingyin/FuMai341457.htm
关于我们|招贤纳士|联系我们|用户协议|帮助中心|网站地图|内容合作|友情链接|新浪微博|下载安卓客户端
免责声明: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。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、不可代替医师处方,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。 Copyright © 2015 QIUYI.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-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