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血症治疗/预防

时间: 2015-06-10 10:59:42 来源: 求医网

  败血症的治疗:一般采取对症治疗,患者要卧床休息,加强营养,补充适量维生素。维持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。必要时给予输血、血浆、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。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,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。正确处理局部病灶及各阶段的突出矛盾(如感染性休克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、心肾功能不全)亦很重要。更应采取败血症的病原治疗,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。

  抗生素是治疗败血症首要药物:

  应及早采用,未得培养结果之前,常需兼顾G+球菌及G杆菌,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(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)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治疗。再针对培养出的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度,更换最合适的抗生素。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、红霉素、头孢菌素等。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则选用庆大霉素、丁胺卡那霉素、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广谱青霉素。厌氧菌感染则优选甲硝唑,也可选用青霉素、氯霉素、氯洁霉素等。败血症确为真菌所致则应选用二性霉素。应注意早期、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。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,多自静脉给药。首次剂量宜偏大,注意药物的半衰期,分次给药。疗程不宜过短,一般三周以上,或热退后7~10天方可酌情停药。

  败血症的局部病灶处理:

  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,均应在使用适当、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。化脓性胸膜炎、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。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。

  败血症的预防:要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,避免创伤,切忌挤压或用针挑刺疮疖,应积极治疗、控制慢性病,合理使用免疫遏制剂和抗生素类药物,烧伤病房应严格消毒等措施,留置体内的各种导管如有感染需及时拔除,烧伤病房及血液病患者接受化疗或骨髓移植时应采取严密隔离。传染病房住有或曾住过败血症患者的病房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,以防耐药的金葡菌,绿脓杆菌及真菌等蔓延。如上细节均可预防败血症的发生。

 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:

  1、做好围生期保健: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,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。对胎膜早破、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,应进行预防性治疗。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,应用广谱、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。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,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。

  对难产及羊水污染严重的新生儿可用抗生素治疗。与新生儿接触的人(包括产母、医护人员等)均应先洗手,这是切断感染途径的重要方法。

  2、对高危儿加强监测: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,应严密监测。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、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。

  3、做好皮肤黏膜护理: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,避免感染或损伤。不要“挑马牙”,“割口腔脂肪垫”,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,以免损伤口腔黏膜。如有感染性病灶,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,一旦发现皮肤化脓感染儿应立即与正常儿隔离,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处理,避免医源性感染。

来源资料:《临床儿科杂志》 2003年 第2期


查看更多关于“败血症治疗/预防”的相关常识>>

温馨提示

就诊科室:
内科
患者部位:
全身
相关检查:
血常规检查、异型中性粒细胞检查、异形嗜中性粒细胞检查
常用药品:
青霉素、红霉素、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、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
相关疾病:
感染性休克、肝脓肿、心肌炎、心力衰竭、菌血症、黄疸

败血症医生

关于我们|招贤纳士|联系我们|用户协议|帮助中心|网站地图|内容合作|友情链接|新浪微博|下载安卓客户端

免责声明: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。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、不可代替医师处方,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。 Copyright © 2015 QIUYI.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-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